联系方式 010-53322951
企业资质
权威引用
合作伙伴
更多
1
1
1
1
1
1
概述
调研大纲

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,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在燃气领域的应用,比如生物质能、太阳能等,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。

1、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

目前,用科技自主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燃气企业的共识。但是,国内燃气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。除具备一般企业所共有的普遍问题外,因行业特殊性质的原因,还存在许多不一样的困难和问题,具体表现在:

1.观念陈旧,对燃气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缺乏认识

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、重要性方面,燃气企业普遍存在观念、认识上的误区,加之历史的原因,国有燃气行业长期处于优越的垄断地位,皇帝女不愁嫁,而且产品本身固有单一的特点。也不存在市场销售、竞争问题。因此,燃气企业普遍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缺乏认识,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是燃气企业无太多科技创新的内容,创新意识缺乏,这些原因大大束缚了燃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,导致国内燃气行业技术进步步伐缓慢。

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为38,4%,大中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11.9%开展科技活动,燃气企业由于规模、技术力量的原因,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不到5%。这表明,燃气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较弱的。

2.国家用于燃气企业的科技投入总量少、比例低,企业自身投入有限

2005年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.32%,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一般在2.5%以上。明显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。非但科技投入总量少。用于企业的比例更是偏低。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%以上用于扶持企业,而我国90%以上都由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占有,用于企业的比例少于10%,而燃气行业的比例更是奇少,只占总量的0.01%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
至于燃气企业自身的科技投入,情况也好不到哪里。正因为如此,尽管燃气企业科技人才总量和比例并不太低,但无论是科技成果取得的数量,还是科技水平,与其他行业比较都存在较大差距。国内燃气企业基本上没有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、技术发明奖,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成果也是凤毛麟角。

3.没有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

目前,国内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,长期以来,国家也没能较好地将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。体制的原因,使得国内燃气企业与科研单位更是联系甚少,科研院所相当一部分游离于企业之外,燃气企业在产学研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。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产学研分割,各自为战,一方面,科研院所研究的科研成果没有转化对象或者没有转化价值,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下;另一方面,企业自身许多技术问题又得不到解决。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。

4.企业内部未形成创新机制

国内大中型燃气企业基本上都是全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,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,形成了一套陈旧的观念和管理模式,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。因为国家对燃气行业引进外资的管制放开时间不长,燃气企业改革开放步伐要明显低于其他行业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燃气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、内部没有形成创新机制、创新能力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一个明显的实例是,仍有不少的燃气企业科技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,企业对科技工作重视不够,科技人员的地位也不一定太高。合理的科技奖励机制没有建立。另外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。不少企业内部未能形成一种“尊重科学、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、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,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没能得到激励和调动,影响科技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、能动性。

2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探索

1.消除认识误区,营造燃气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与环境

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,也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,是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。

燃气企业首要的是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,消除认识上的误区。尽管燃气归属于传统行业,以前涉及的领域较窄,技术含量也有限,以至于创新需求不迫切,但目前我们面临的是天然气时代,天然气工业是一个复杂的、相互依存度较高的产业链。无论是行业范围、技术要求,都不可与从前同日而语。而且,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,天然气等燃气的高效利用。煤层气的开发,新能源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,这些能源利用国策为燃气行业迎来了良好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,燃气技术含量得以大幅度提高,燃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主创新的要求将会越来越迫切,科技创新的作用将会愈显重要。因此,燃气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,尽快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环境,培育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,树立科研人员创新观念、激发创新才能,提高职工科学技术素质,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价值观。

2.打造知名品牌,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

具有高度知名度、信誉度、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品牌,是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,是强大的生产力和知识产权。由于燃气企业独特的自然垄断属性,进入市场交锋的往往是企业的品牌,企业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最终也是落实到品牌上,检验能否为社会大众认同和接受。

一个优质的品牌,凝聚了企业的科技创新、服务创新、管理创新、体制创新的全部内容,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志,这一点,对燃气企业尤为突出。因为燃气企业提供的产品是燃气,和一般意义的产品不同,燃气这种产品间的竞争并不是太过激烈,而在市场上比拼的只能是依靠创新树立的企业品牌,它直接决定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。

3.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,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团队

截止2005年,我国两院院士人数为1408(其中科学院院士705人,工程院院士703人)人,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.5万人,列入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的国家级人选1397人。对比我们整个燃气行业,仅拥有院士1人,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屈指可数。而作为生产经营性的燃气企业,这些高端人才更是屈指可数,拥有正高职称的科技人员也是寥寥无几。数据让我们明显感觉到。国内燃气企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,高端人才匮乏。

另一个数据也能说明燃气企业科技力量的差距。全国目前已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、工作站2392个,设在燃气企业内的有几个?就连我们的高校内。燃气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也是屈指可数。

可见,在人才队伍,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,国家层面上要加强。企业更要加强。另一方面,燃气企业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创新用人机制,实施人才强企战略,尤其要重视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作用,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拔尖人才和团队。对于已有的那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,在政治上、工作上、待遇上等全面统筹。创新人才考核办法和人才评价机制,把勇于探索、开拓创新的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。燃气企业应加大高新技术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,比如,可以探索试行首席工程师制度、首席技术工人制度以及首席操作工津贴制度;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建立博士后流动站。并通过优化工作环境、建设

和谐团队,营造尊重人才、爱护人才、人人争当人才的浓厚氛围。

4.大幅增加企业科技投入,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奠定经济基础

统计数据显示,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%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承担。纵观国内燃气企业,科技投入力度有限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普遍现象。因此,要改变这一现实,必须提高企业对科技投入的主动性,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,并与政府一道建立良好的科技投入互动机制,加大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。

5.促进以燃气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

近百年来世界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,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几乎都来自企业,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今世界上技术创新的71%由世界500强企业所拥有。无疑,以企业为主体、产学研相结合是提高燃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模式,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。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,而技术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。因此,只有以企业为主体,才真正可能坚持市场导向、反映市场需求。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,就是要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、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。“产学研”,“产”在前,没有“产”,“学”、“研”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。

在这种大好背景下,国内燃气企业大多又正好面临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良好发展机遇,自然,技术创新被赋予了新的内容,行业发展对燃气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企业面临的是新挑战。燃气企业只有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,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,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,改进安全生产技术,降低成本,才能够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。开拓新的市场领域,把企业做大做强。

3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

燃气企业自主创新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,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。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,增强创新主体意识,加强创新能力建设,强化创新激励机制,培育企业创新文化,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。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,不仅要有技术创新,还要有管理创新、机制创新等。因此,燃气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,就要联合相关的科研院所、大学等机构,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、产业发展、企业利益融为一体、协调推进,这也是《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》提出的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大目标。

此外,作为燃气企业乃至整个行业,对于中国经济目前高速增长正面临着的高消耗、高污染、低效益等严重威胁,建议燃气企业间也要进一步加强联合与合作,发挥能源供应企业自身优势,在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。自主技术创新,以此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,为“坚持自主创新、重点跨越、支撑发展、引领未来,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,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”贡献燃气企业的力量。

010-53322951
专属分析师
08:00 - 24:00
热门报告 定制报告 深度报告 行业洞察 专家库
×
客服 客服
客服
定制需求
需求
提交
咨询 咨询
咨询
联系人
电话 电话
电话
010-53322951
18480655925 微同
微信 微信
微信
公众号 订阅号
服务号 服务号
顶部 顶部
顶部
×
提交您的服务需求
关闭
联系人资料
*公司名称
联系地址
企业邮箱
*手机号码
*联系人
职务
备注
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需求 项目详细需求 (可展开填写)
close
项目需求
本次需求产生背景:
被研究产品或服务:
被研究企业或细分行业:
您期望的研究国家或地区或城市:
本次研究涉及的内容:
本次调研重点关注的内容:
期望产生结果:
您期望的研究方法(有或者无,我们会根据项目难度决定):
预计启动时间:
预计完成时间:
预算情况:
Baidu
map